实验室概况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隶属中国科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建设,长安大学参与共建。其前身为 1985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黄土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研究定位与目标
实验室聚焦黄土高原脆弱生态保护、链生灾害防控、水土侵蚀与黄河水沙关系等关键问题,凭借在黄土与全球变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探索黄土区域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与全球变化的互馈机制。揭示黄土高原气候环境和地质生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未来趋势,创建国际领先的黄土区域地球系统理论。同时,实验室着力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环境灾害治理及黄河水沙影响的优化方案与技术体系,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人才队伍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晏宏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周卫健院士担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 105 人,其中包括 3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彭建兵院士、孙有斌研究员、晏宏研究员、金章东研究员、李振洪教授、王云强研究员、谭亮成研究员等一批杰出科研人员,构成了实验室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群体,引领实验室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多年来,实验室凭借前沿且重要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吸引并凝聚了众多优秀科学家,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群体:一是以高水平科学家为核心、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主力的固定人员队伍;二是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联合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学者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研究群体;三是围绕 “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变化” 这一全球变化关键要素,通过国际合作吸引国外知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群体。
科研能力建设
实验室始终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以环境变化的 “过去 - 现在 - 未来” 为主线,建成了涵盖年代学测试、理化指标分析、观测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的分析测试系统。秉持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 的原则,实验室积极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开放,为科研创新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科研成果
实验室高度重视原创成果的产出,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及子刊、PNA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东亚古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亚洲季风 - 干旱环境系统”、“南北半球气候相互作用” 等理论和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领域与内涵,使实验室成为东亚古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引领者,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
社会服务
实验室积极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作为主持单位或重要参与单位,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二十余份咨询报告,内容涉及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气候趋势预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联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荣誉与发展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在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凭借扎实的科研工作和突出的成果,连续七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获此成绩的两个实验室之一。
面对过往成绩,实验室全体成员始终保持谦逊与奋进,遵循 “如履薄冰,奋发图强” 的室训,全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大陆环境变化研究中心的步伐。未来,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既有科研积累,整合加速器质谱中心、大陆环境钻探岩芯库以及环境演化模拟和数据信息共享中心等资源,与野外观测平台建设有机结合,搭建面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的大陆环境变化研究平台,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汇聚,在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持续贡献原创性成果,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