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信息 > 实验室动态

我室重建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2300年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

副标题:

时间:2018-07-24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亚洲许多大型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等。同时,藏东南也是许多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该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对于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南半岛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理解该地区百年-十年尺度,特别是历史暖期(如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季风降雨的变率及机制对于预估这些大型河流径流量的未来变化趋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该地区还处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气候变化对于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我国西南及东南亚、南亚地区历史时期文明交流也有重要作用。

  我室谭亮成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同行,以四川南部神奇洞的2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整个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2300年以来分辨率约5年的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过去2300年以来,该地区季风降雨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上叠加有数个年代-百年尺度的波动事件。其中,两个最显著的湿润期发生于公元60-280370-510年,而最干旱的时期则是最近200年。另外,还有一些多年代际尺度的干旱发生于公元前10-公元35年、公元740-840年、1160-1245年以及1550-1590年。进一步研究发现,都江堰修建的前半个世纪该区相对较湿润且降雨变化频繁;公元1160-1245年的异常大旱发生于大理国灭亡的前夕,可能极大削弱了大理国的国力,加速了其在蒙古入侵中的灭亡(公元1253年)。

  通过对石笋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明显的3731872212以及11年的周期,表明太阳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季风降雨变化有显著影响。在过去千年中,青藏高原东南部季风降雨的增加均发生于太阳活动极小期,这和高原东北部地区在太阳活动极小期时降雨的减少不同。他们进一步集成了有精确年代控制的神奇洞石笋以及贵州七星洞石笋记录,建立了代表我国西南地区的过去2300年季风降雨变化序列,并和全国其它地区降雨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在小冰期和黑暗冷期,我国南方相对湿润而北方季风区相对干旱,西北内陆区湿润。相反,在中世纪暖期,南方相对干旱而北方季风区相对湿润,西北内陆区干旱。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2000年暖期时“南旱北涝”而冷期时“南涝北旱”的结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降雨空间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提出在小冰期和黑暗冷期时,弱的太阳活动减少了亚洲大陆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力差,减弱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同时,西风急流相对较强,导致西风南支北跳时间推迟,造成雨带更长时间的集中在南方,从而导致小冰期和黑暗冷期时南涝北旱的空间分布;反之,在中世纪暖期时,亚洲大陆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力差加大,东亚夏季风增强,而此时西风强度较弱,导致西风北跳提早,造成南旱北涝的空间分布。西南地区相对较干的中世纪暖期以及相对较湿的小冰期和黑暗冷期还和热带东太平洋的类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状态有关。最近200年西南降雨的长期下降趋势和热带印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有关。

  该成果受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JC-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洲季风变异及突变事件”(2017YFA0603401)、中科院青促会以及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项目的资助,目前发表于国际第四纪研究的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Tan et al. High resolution monsoon precipitation changes o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2300 year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8, 195: 122-132)。

 

  

  神奇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SQ1A, (B) SQ7, (C) SQ综合序列

 

  

  

  我国西南地区集成降雨记录(B)与湖光岩玛珥湖TOC/N记录(A)、中国中-东部洪涝指数记录(C)、中国北-中部集成降雨记录(D)、中国西北干旱区集成湿度记录(E)、中国温度距平记录(F)以及北半球温度距平记录(G)的对比

  

  

附件
相关文档